详细报道

清朝考秀才模拟作文现身

发布时间:2011/2/23 12:57:53 来源:互联网

作者董恂为扬州人,曾官至尚书

  如今中考、高考之前,学校都会给考生模拟考试,主要是为了帮助他们了解考试流程、熟悉考试题型、感受考试氛围。殊不知,当年在科举制度下,学子们为了赶考,也会进行模拟考试。日前,山东一位收藏爱好者庄衍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清朝的童生拟作,这名童生是扬州人董恂。

  童生拟作

  难得一见

  庄衍介绍,近10年来,他收藏了1000多份科举考试的作文,“由于当时老师上课没有课本,这些作文都是因为比较优秀,被一些书院的老师留下来当作范文的。这1000多份的科考范文中,这份模拟考试的作文倒是绝无仅有。

  根据庄衍提供的照片,记者看到,在这份题为《虽有不同则地》的范文下方有“甘泉县童试擬作董恂”的字样。庄衍说,清代科举制度包括四部分:童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,所谓童试就是以童生的身份参加的考试。童试分县试、府试、院试三级。经过院试录取按成绩分配到府州县学就学,取得生员(秀才)资格,初步脱离了“民”的阶层而成为士。他从网上查看了相关的资料,了解到甘泉在扬州,董恂也是扬州人。

  文章写得相当优秀

  庄衍说,正式考试留下来的文章已经是优中选优了,这份考题应该是董恂考前的练习,但文章作得是相当优秀。

 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,老师题写的批语也给予很高的评价。庄衍说,不过这份考题不是董恂本人抄的,“这份考题抄写在一册《开卷有益》的线装本封面上,写有‘瑞五氏抄’的字样,近代书画家邵懋璋钤印中就有‘瑞五氏’,所以这份试题是由邵懋璋抄的。”

  作者董恂官至尚书

  据资料记载,近代诗文家董恂,字忱甫,清嘉庆十二年(1807)生于今江都市邵伯镇。原名醇,后避同治帝讳改恂,道光二十年进士,先后历事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四朝,官至兵、户两部尚书。其中,任户部尚书长达12年之久。其间,曾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,作为全权大臣,奉派与比利时、英国、俄国、美国等签订通商条约。为维护国家利益,据理力争,不辱使命。

  董恂为官,忠正耿直,生性爱书,读不辍手。每任一职,奉一差,皆喜记其事。董恂所著颇多,著作等身。特别是咸丰五年(1855)编纂的方志《甘棠小志》深得人们的喜爱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记者 尹晓维

琅琊美术馆将在2020年6月份,举行“琅琊台®”汉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暨书画邀请函研讨会。届时会邀请相关专家,中国古代文学和科举研究的学术名人,参加此次研讨会。并举行“琅琊台®”书画
邀请展。 ​​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琅琊美术馆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20.3.15